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能源格局中,俄罗斯天然气的出口战略似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。最近,彭博社的一则报道再次证实了这一点: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(Gazprom,简称“俄气”)经过数年的艰难谈判,似乎已放弃了与土耳其合作建设“天然气运输枢纽”的计划。这一决定,背后反映出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深刻转型,以及面对全球能源市场风云变幻时的无奈选择,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的愈发依赖。
俄气在俄罗斯能源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商之一,俄气控制着超过70%的俄罗斯天然气储量,并垄断了几乎所有的管道天然气出口业务。因此,谈论俄气的动向,实际上也就是在谈论俄罗斯的整体能源政策。
土耳其“天然气枢纽”构想的提出,源于2022年9月的一次重大事件。那时,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“北溪1号”和“北溪2号”管道在波罗的海深处发生爆炸,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震惊了全球。爆炸发生之前,作为对西方制裁的回应,俄罗斯已经大幅度减少或暂停了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。而这次管道爆炸,更是将俄欧之间的能源合作推向了断崖式的“物理隔离”。即便俄罗斯此后想要恢复供应,短期内也找不到可行的路径。
“北溪”管道的停摆使得俄气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途径急剧减少。在冲突爆发前,俄罗斯共有六条主要的输气管道连接欧洲:除了波罗的海的“北溪”双线管道,还有经过白俄罗斯和波兰的“亚马尔-欧洲”管道,横跨乌克兰的“联盟”和“兄弟”管道,以及通往土耳其的“蓝溪”和“土耳其溪”管道。然而,随着战争的爆发,情况急转直下。由于波兰拒绝使用卢布结算,“亚马尔-欧洲”管道被迫停运;乌克兰境内的管道虽然一度继续运转,但输气量一下子就下降,且随着俄乌天然气过境协议的到期,这些管道也几乎完全中断。根据国际能源署(IEA)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3年,俄罗斯向欧洲(包括土耳其)的天然气出口量急剧下降至约430亿立方米,而2021年这一数字曾高达近1700亿立方米。
在这一背景下,普京总统于2022年10月向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提出了建设大型“天然气运输枢纽”的设想,计划在黑海海底增建管线亿立方米,以弥补“北溪”的损失,并通过土耳其将天然气再转售给欧洲。然而,这个看似具备潜力的计划自始至终都未能顺利推进,且很快暴露出许多困难。
首先,基建设施成为了难题。现有的“蓝溪”和“土耳其溪”管道总输气能力仅为300多亿立方米,远不能支撑如此庞大的新增需求。而为满足这一需求,建设新管道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。但在战云密布的黑海上铺设新管道,不仅面临军事打击的风险,还应该要考虑通过复杂的地理政治学环境——如格鲁吉亚或阿塞拜疆——来绕过军事冲突,种种因素使得该计划变得异常复杂。
其次,双方在控制权上的分歧加剧。在谈判过程中,土耳其明确要求俄气仅作为“天然气供应商”,而枢纽的运营管理及转售利润则由土耳其主导。这显然触及了俄气的核心利益,俄罗斯方面希望可以在枢纽运营中占据更大的控制权与话语权,以保障自身利益。
再者,土耳其政府希望俄罗斯提供额外的价格折扣,进一步加剧了谈判的复杂性。对于俄罗斯而言,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更加沉重的财政负担,尤其是在欧洲市场萎缩的情况下,这对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一场“雪上加霜”的打击。
据报道,俄气曾一度向普京政府保证,在数月内便能与土方达成协议。然而,谈判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。如今,彭博社的一手消息只是为这一早已搁置的计划,披上了“终结”的外衣。
随着欧洲市场大门日益紧闭,土耳其枢纽的构想也泡影破灭,俄罗斯天然气的目光只得更加坚定地投向东方,特别是中国市场。这一战略转向并非权宜之计,而是俄罗斯在全球能源市场重新布局的必然选择。
目前,中俄之间的天然气合作布局可以用“一条已通、一条在建、一条在谈”来概括:
1. “西伯利亚力量1号”管道(东线年底便已开始向中国输气,目前正稳步提升输气量。根据俄气2024年初的报告,2023年通过该管道向中国供应了227亿立方米天然气,超出合同义务7亿立方米,预计到2025年输气量将达到380亿立方米/年的设计满负荷能力。这条管道已成为保障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的重要能源。
2. 远东管道:该管道的协议于2022年签署,计划每年向中国东北地区供应100亿立方米天然气。预计该项目将于2027年左右开始供气,目前相关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。
3. 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管道(西线管道/“联盟东方”天然气管道,经过蒙古国段):这是中俄天然气合作中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条管道,设计年输气能力高达500亿立方米,与“北溪1号”相当。该管道的建设规划已谈判多年,最初设想通过蒙古国,但现有消息显示可能会调整为中俄两国直连,经过新疆进入中国。
与土耳其在谈判中的“精明”不同,中国在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中展现出了更为长远的战略眼光。中国清楚自身庞大的能源需求,并且深刻理解俄罗斯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地位。中方追求的是建立基于平等互利、着眼长远的稳定合作,而不是利用他国的困境谋取不当利益。这种成熟的合作姿态使得俄罗斯愈发重视与中国的能源合作。
此前的文章中提到,俄罗斯急于寻求中国的支持,但这种支持并非无条件的。中国也并非轻易接受他国的请求,俄罗斯需要摒弃过去的历史包袱,放下对中国的防范心理,真正以国家发展为目标,携手中国共同发展。
对于普京政府而言,欧洲市场出口遭遇重挫,土耳其“天然气枢纽”计划落空之后,加快与中国天然气合作的步伐,特别是推进“西伯利亚力量2号”的建设,已成为稳定国家能源收入、维持全球能源影响力的关键之举。现实证明,经过多番曲折后,东方市场,尤其是中国,才是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最现实且最可靠的出路。而这条道路能走多远、多顺,还需要双方在战略合作上的智慧与诚意。